반응형

공부 104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41편

三國史記 卷 第四十一 列傳 第一 金庾信 上 金庾信 王京人也 十二世祖首露 不知何許人也 以後漢建武十八年壬寅登龜峰 望駕洛九村 遂至其地開國 號曰加耶 後改爲金官國 其子孫相承 至九世孫仇亥〔亥 恐是充字之訛{見譯註}〕 或云仇次休 於庾信爲曾祖 羅人自謂少昊金天氏之後 故姓金 庾信碑亦云 軒轅之裔 少昊之胤 則南加耶始祖首露與新羅同姓也 祖武力爲新州道行軍摠管 嘗領兵獲百濟王及其將四人 斬首一萬餘級 父舒玄 官至蘇判 大梁州都督安撫大梁州諸軍事 按庾信碑云 考蘇判金逍衍〔逍衍與舒玄音相似兩書之耳〕 不知舒玄或更名耶 或逍衍是字耶 疑故兩存之 初舒玄路見葛文王立宗之子肅訖宗之女萬明 心悅而目挑之 不待媒 而合 舒玄爲萬弩郡太守 將與俱行 肅訖宗始知女子與玄野合 疾之囚於別第 使人守之 忽雷震屋門 守者驚亂 萬明從竇而出 遂與舒玄赴萬弩郡 舒玄庚辰之夜夢 熒或鎭二星降於己〔或 當作..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40편

三國史記 卷四十 雜志 第九(職官 下) 武官 侍衛府 有三徒 眞德王五年置 將軍六人 神文王元年罷監置將軍位自級찬至阿찬爲之 大監六人 位自奈麻至阿찬爲之 隊頭十五人 位自舍知至沙찬爲之 項三十六人 位自舍知至大奈麻爲之 卒百十七人 位自先沮知至大舍爲之. 諸軍官 將軍共三十六人 掌大幢四人 貴幢四人 漢山停(羅人謂營爲停)三人 完山停三人 河西停二人 牛首停二人 位自眞骨上堂至上臣爲之 綠衿幢二人 紫衿幢二人 白衿幢二人 緋衿幢二人 黃衿幢二人 黑衿幢二人 碧衿幢二人 赤衿幢二人 靑衿幢二人 位自眞骨級찬至角干爲之 至景德王時 熊川州停加置三人. 大官大監 眞興王十年置 掌大幢五人 貴幢五人 漢山停四人 牛首停四人 河西停四人 完山停四人 無衿 綠衿幢四人 紫衿幢四人 白衿幢四人 緋衿幢四人 黃衿幢四人 黑衿幢四人 碧衿幢四人 赤衿幢四人 靑衿幢四人 共六十二人 着衿 眞骨(眞骨二..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39편

三國史記 卷 第三十九 雜志 第八 職官 中 內省 景德王十八年改爲殿中省 後復故 私臣一人 眞平王七年三宮各置私臣 大宮和文大阿찬 梁宮首힐夫阿찬 沙梁宮弩知伊찬 至四十四年 以一員兼掌三宮 位自衿荷至太大角于 惟其人則授之 亦無年限 景德王又改爲殿中令 後復稱私臣 卿二人 位自奈麻至阿찬爲之 監二人 位自奈麻至沙찬爲之 大舍一人 舍知一人. 內司正典 景德王五年置 十八年改爲建平省 後復故 議決一人 貞察二人 史四人. 典大舍典 典大舍一人 典翁一人 史四人. 上大舍典 上大舍一人 上翁一人. 黑鎧監 景德王改爲衛武監 後復故 大舍一人 史四人. 本彼宮 神文王元年置 虞一人 私母一人 工翁二人 典翁一人 史二人. 引道典 景德王改爲禮成典 後復故 上引道二人 口(口 恐是下)位引道三人 官引道四人. 村徒典 文武王十年置 于(于 恐是干)一人 宮翁一人 大尺一人 史二人. 尻驛典..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38편

三國史記 券 第三十八 雜志 第七 職官 上 新羅官號 因時沿革 不同其名言 唐夷相雜 其曰侍中.郞中等者 皆唐官名 其義若可考 曰伊伐찬-伊찬等者 皆夷言 不知所以言之之意 當初之施設 必也職有常守 位有定員 所以辦其尊卑 待其人才之大小 世久文記缺落 不可得핵考而周詳 觀其第二南解王 以國事委任大臣 謂之大輔 弟三儒理王設位十七等 自是之後 其名目繁多 今採其可考者 以著于篇 大輔 南解王七年 以脫解爲之 儒理王九年置十七等 一曰伊伐찬(或云伊罰干 或云于伐찬 或云角干 或云角粲 或云舒發翰 或云舒弗한) 二曰伊尺찬(或云伊찬) 三曰잡찬(或云잡判 或云蘇判) 四曰波珍찬(或云海干 或云破彌干) 五曰大阿찬 從此至伊伐찬 唯眞骨受之 他宗則否 六曰阿찬(或云阿尺干 或云阿粲) 自重阿찬至四重阿찬 七曰一吉찬(或云乙吉干) 八曰沙찬(或云薩찬 或云沙돌干) 九曰級伐찬(或云級찬 或云..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37편

三國史記 卷 第三十七 雜志 第六( 地理 四 高句麗 百濟) 高句麗 按通典云 朱蒙以漢建昭二年 自北扶餘東南行 渡晋述水 至紇升骨城居焉 號曰句麗 以高爲氏 古記云 朱蒙自扶餘逃難至卒本 則紇升骨城 卒本似一處也 漢書志云 遼東郡 距洛陽三千六百里 屬縣有無慮 則周禮北鎭醫巫閭山也 大遼於其下置醫州 玄도郡 距洛陽東北四千里 所屬三縣 高句麗是其一焉 則所謂朱蒙所都紇升骨城-卒本者 蓋漢玄도郡之界 大遼國東京之西 漢志所謂玄도屬縣高句麗是歟 昔大遼未亡時遼帝在燕京 則吾人朝聘者 過東京涉遼水 一兩日行至醫州 以向燕계 故知其然也 自朱蒙立都紇升骨城 歷四十年 孺留王二十二年 移都國內城(或云尉邦巖城 或云不而城) 按漢書 樂浪郡屬縣有不而 又總章二年 英國公李勣奉칙 以高句麗諸城置都督府及州縣 自錄云 鴨록以北已降城十一 其一國內城 從平壤至此十七驛 則此城亦在北朝境內 但不知其何..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36편

三國史記 卷 第三十六 雜志 第五 地理 三 熊州 本百濟舊道 唐高宗遣蘇定方平之 置熊津都督府 羅文武王取其地有之 神文王改爲熊川州 置都督 景德王十六年 改名熊州 今公州 領縣二 尼山縣 本百濟熱也山縣 景德王改名 今因之 淸音縣 本百濟伐音支縣 景德王改名 今新豊縣.西原京 神文王五年 初置西原小京 景德王改名西原京 今淸州.大麓郡 本百濟大木岳郡 景德王改名 今木州 領縣二 馴雉縣 本百濟甘買縣 景德王改名 今豊歲縣 金池縣 本百濟仇知縣 景德王改名 今全義縣.嘉林郡 本百濟嘉林郡 景德王改加爲嘉 今因之 領縣二 馬山縣 本百濟縣 景德王改州郡名 及今竝因之 翰山縣 本百濟大山縣 景德王改名 今鴻山縣.西林郡 本百濟舌林郡 景德王改名 今因之 領縣二 藍浦縣 本百濟寺浦縣 景德王改名 今因之 庇仁縣 本百濟比衆縣 景德王改名 今因之.伊山郡 本百濟馬尸山郡 景德王改名 今因之 ..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35편

三國史記 卷 第三十五 雜志 第四 地理二 漢州 本高句麗漢山郡 新羅取之 景德王改爲漢州 今廣州 領縣二 黃武縣 本高句麗南川縣 新羅幷之 眞興王爲州置郡主 景德王改名 今利川縣 巨黍縣 本高句麗駒城縣 景德王改名 今龍駒縣. 中原京 本高句麗國原城 新羅平之 眞興王置小京 文武王時築城 周二千五百九十二步 景德王改爲中原京 今忠州. 槐壤郡 本高句麗仍斤內郡 景德王改名 今槐州. 소(一作소)川郡 本高句麗述川郡 景德王改名 今川寧郡 領縣二 黃驍縣 本高句麗骨乃斤縣 景德王改名 今黃驪縣 濱陽縣 本高句麗楊根縣 景德王改名 今復故. 黑壤郡(一云黃壤郡) 本高句麗今勿奴郡 景德王改名 今鎭州 領縣二 都西縣 本高句麗道西縣 景德王改名 今道安縣 陰城縣 本高句麗仍忽縣 景德王改名 今因之. 介山郡 本高句麗皆次山郡 景德王改名 今竹州 領縣一 陰竹縣 本高句麗奴音竹縣 景德王改名..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34편

三國史記 卷 第三十四 雜志 第三 地理一 新羅彊界 古傳記不同 杜佑通典云 其先本辰韓種 其國左百濟高麗二國東南 東濱大海 劉煦(當作구)唐書云 東南俱限大海 宋祁新書云 東南日本 西百濟 北高麗 南濱海 賈耽四夷述曰 辰韓在馬韓東 東抵海 北與濊接 新羅崔致遠曰 馬韓則高麗 卞韓則百濟 辰韓則新羅也 此諸說可謂近似焉 若新舊唐書皆云 卞韓苗裔在樂浪之地 新書又云 東距長人 長人者人長三丈 鋸牙鉤爪 搏人以食 新羅常屯弩士數千守之 此皆傳聞懸說 非實錄也 按兩漢志 樂浪郡距洛陽東北五千里 注曰 屬幽州 故朝鮮國也 則似與계林地分隔絶 又相傳 東海絶島上有大人國 而人無見者 豈有弩士守之者 今按新羅始祖赫居世 前漢五鳳元年甲子 開國 王都長三千七十五步 廣三千一十八步 三十五里 六部 國號曰徐耶伐 或云斯羅 或云斯盧 或云新羅 脫解王九年 始林有계怪 更名계林 因以爲國號 基臨王十年 ..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33편

三國史記 卷 第三十三 雜志 第二 色服 車騎 器用 屋舍 色服 新羅之初 衣服之制 不可考色 至第二十三葉法興王 始定六部人服色 尊卑之制 猶是夷俗 至眞德在位二年 金春秋入唐 請襲唐儀 玄(當作太)宗皇帝詔可之 兼賜衣帶 遂還來施行 以夷易華 文武王在位四年 又革婦人之服 自此已後 衣冠同於中國. 我太祖受命 凡國家法度 多因羅舊 則至今朝廷士女之衣裳 蓋亦春秋請來之遺制歟 臣三奉使上國 一行衣冠與宋人無異 嘗入朝尙早 立紫宸殿門 一閤門員來問 何者是高麗人使 應曰 我是 則笑而去 又宋使臣劉逵-吳拭 來聘在館 宴次見鄕粧倡女 召來上陛 指闊袖衣-色絲帶-大裙 嘆曰 此皆三代之服 不擬尙行於此 知今之婦人禮服 蓋亦唐之舊歟 新羅年代綿遠 文史缺落 其制不可루數 但粗記其可見云爾 法興王制 自太大角干至大阿餐紫衣 阿餐至級餐緋衣 竝牙笏 大奈麻-麻靑衣 大舍至先沮知黃衣. 伊飡·잡飡..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32편

29~31편 연표는 생략 三國史記 卷 第三十二 雜志 第一 祭祀 樂 祭祀 按新羅宗廟之制 第二代南解王三年春 始立始祖赫居世廟 四時祭之 以親妹阿老主祭 第二十二代智證王 於始祖誕降之地奈乙 創立神宮以享之 至第三十六代惠恭王 始定五廟 以味鄒王爲金姓始祖 以太宗大王-文武大王平百濟-高句麗有大功德 竝爲世世不毁之宗 兼親廟二爲五廟 至第三十七代宣德王 立社稷檀 又見於祀典 皆境內山川 而不及天地者 蓋以王制曰 天子七廟 諸侯五廟 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 又曰 天子祭天地天下名山大川 諸侯祭社稷 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是故 不敢越禮而行之者歟 然其檀堂之高下-유門之內外-次位之尊卑-陳設登降之節 尊爵-변豆-牲牢-冊祝之禮 不可得而推也 但粗記其大略云爾. 一年六祭五廟 謂正月二日-五日-五月五日-七月上旬-八月一日-十五日 十二月寅日 新城北門祭八착(사) 豊年用大牢 凶年用小牢 ..

역사/국사 2010.06.30
반응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