역사/국사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32편

올드코난 2010. 6. 30. 19:44
반응형
29~31편 연표는 생략

三國史記 第三十二

         雜志 第一  祭祀

    祭祀

 按新羅宗廟之制 第二代南解王三年春 始立始祖赫居世廟 四時祭之 以親妹阿老主祭 第二十二代智證王 於始祖誕降之地奈乙 創立神宮以享之 至第三十六代惠恭王 始定五廟 以味鄒王爲金姓始祖 以太宗大王-文武大王平百濟-高句麗有大功德 竝爲世世不毁之宗 兼親廟二爲五廟 至第三十七代宣德王 立社稷檀 又見於祀典 皆境內山川 而不及天地者 蓋以王制曰 天子七廟 諸侯五廟 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 又曰 天子祭天地天下名山大川 諸侯祭社稷 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是故 不敢越禮而行之者歟 然其檀堂之高下-門之內外-次位之尊卑-陳設登降之節 尊爵--牲牢-冊祝之禮 不可得而推也 但粗記其大略云爾.

 一年六祭五廟 謂正月二日-五日-五月五日-七月上旬-八月一日-十五日 十二月寅日 新城北門祭八() 豊年用大牢 凶年用小牢 立春後亥日 明活城南熊殺谷祭先農 立夏後亥日 新城北門祭中農 立秋後亥日園祭後農 立春後丑日 犬首谷門祭風伯 立夏後申日 卓渚祭雨師 立秋後辰日 本彼遊村祭靈星 (檢諸禮典 只祭先農 無中農 後農) 三山五岳已下名山大川 分爲大中小祀.

 大祀 三山 一奈歷(習比部) 二骨火(切也火郡) 三穴禮(大城郡).

 中祀 五岳 東吐含山(大城郡) 南地理山(菁州) 西龍山(熊川州) 北太伯山(奈巳郡) 中父岳(一云公山押督郡) 四鎭 東溫沫懃(牙谷停) 南海恥也里(一云悉帝推火郡) 西加耶岬岳(馬尸山郡) 北熊谷岳(比烈忽郡) 四海 東阿等邊(一云斤烏兄 ( 恐作只 地理志斤烏支(迎日縣)非是耶 只興支通音故也) 退火郡) 南兄邊(居柒山郡) 西未陵邊(屎山郡) 北非禮山(悉直郡) 四瀆 東吐只河(一云 退火郡) 南黃山河(良州) 西熊川河(熊川州) 北漢山河(漢山州) 俗離岳(三年山郡) 推心(大加耶郡) 上助音居西(西林郡) 烏西岳(結已郡) 北兄山城(大城郡) 淸海鎭(助音島).

 小祀 霜岳(高城郡) 雪岳(城郡) 花岳(斤平郡) 鉗岳(七重城) 負兒岳(北漢山州) 月奈岳(月奈郡) 武珍岳(武珍州) 西多山(伯海郡 難知可縣) 月見山(奈吐郡 沙熱伊縣) 道西城(萬弩郡) 冬老岳(進禮郡丹川縣) 竹旨(及伐山郡) 熊只(屈自郡熊只縣) 岳髮(一云髮岳于珍也郡) 于火(生西良郡于火縣) 三岐(大城郡) 卉黃(牟梁) 高墟(沙梁) 嘉阿岳(三年山郡) 波只谷原岳(阿支縣) 非藥岳(退火郡) 加林城(加林縣 一本有靈岩山虞風山 無加林城) 加良岳(菁州) 西述(牟梁).

 四城門祭 一大井門 二吐山良門 三習比門 四王后 部庭祭 梁部 四川上祭 一犬首 二文熱林 三靑淵 四樸樹 文熱林行日月祭 靈廟寺南行五星祭 惠樹行祈雨祭 四大道祭 東古里 南詹幷樹 西渚樹 北活倂岐 壓丘祭-壁氣祭 上件或因別制 或因水旱 而行之者也.

 高句麗-百濟 祀禮不明 但考古記及中國史書所載者 以記云爾.

 後漢書云 高句麗好祠鬼神-社稷-零星 以十月祭天 大會名曰東盟 其國東有大穴 (魏志作隧) 亦以十月迎而祭之.

 北史云 高句麗常以十月祭天 多淫祠 有神廟二所 一曰夫餘神 刻木作婦人像 二曰高登神 云是 始祖夫餘神之子 竝置官司 遣人守護 蓋河伯女-朱蒙云.

 梁書云 高句麗於所居之左 立大屋祭鬼神 (當作又) 祠零星-社稷.

 唐書云 高句麗俗多淫祠 祀靈星-及日-箕子可汗等神 國左有大穴曰神隧 每十月王皆自祭 古記云 東明王十四年秋八月 王母柳花薨於東扶餘 其王金蛙以太后禮葬之 遂立神廟 太祖王六十九年冬十月 幸扶餘祀太后廟 新大王四年秋九月 如卒本祀始祖廟 故國川王元年秋九月 東川王二年春二月 中川王十三年秋九月 故國原王二年春二月 安臧王三年夏四月 平原王二年春二月 建武王二年春四月 竝如上行 故國壤王九年春三月 立國社 又云 高句麗常以三月三日 會獵樂浪之丘 獲渚鹿 祭天及山川.

 冊府元龜云 百濟 每以四仲之月 王祭天及五帝之神 立其始祖仇台廟於國城 歲四祠之 (按海東古記 或云始祖東明 或云始祖優台 北史及隋書皆云 東明之後有仇台 立國於帶方 此云始祖仇台 然東明爲始祖 事迹明白 其餘不可信也.) 古記云 溫祚王二十年春二月 設檀祠天地 三十八年冬十月 多婁王二年春二月 王五年春正月 十年春正月 十四年春正月 近肖古王二年春正月 阿莘王二年春正月支王二年春正月 牟大王十一年冬十月 竝如上行 多婁王二年春正月 謁始祖東明廟 責稽王二年春正月 汾西王二年春正月 契王二年夏四月 阿莘王二年春正月支王二年春正月 竝如上行.

  新羅樂 三竹-三絃-拍板 大鼓-歌舞 舞二人 放角 紫大袖 鍍金腰帶 烏皮靴 三絃 一玄琴 二加耶琴 三琵琶 三竹 一大 二中 三小.

 玄琴 象中國樂部琴而爲之 按琴操曰 作琴以修身理性 反其天眞也 又曰 琴長三尺六寸六分 象三百六十六日 廣六寸 象六合 文上曰池(池者水也 言其平) 下曰濱(濱者服也) 前廣後狹 象尊卑也 上圓下方 法天地也 五絃象五行 大絃爲君 小絃爲臣 文王-武王加二絃 又風俗通曰 琴長四尺五寸者 法四時五行 七絃法七星 玄琴之作也 新羅古記云 初晉人以七絃琴送高句麗 麗人雖知其爲樂器 而不知其聲音反鼓之之法 購國人能識其音而鼓之者 厚賞 時第二相王山岳存其本樣 頗改易其法制而造之 兼製一百餘曲以奏之 於時玄鶴來舞 遂名玄鶴琴 後但云玄琴 羅人沙찬공永子玉寶高 入地理山雲上院 學琴五十年 自製新調三十曲 傳之續命得 得傳之貴金先生 先生亦入地理山不出 羅王恐琴道斷絶 謂伊允興方便傳得其音 遂委南原公事 允興到官 簡聰明少年二人 曰安長-  使詣山中傳學 先生敎之 而其隱微不以傳 允興與婦偕進曰 吾王遣我南原者 無他 欲傳先生之技 于今三年矣 先生有所秘而不傳 吾無以復命 允興捧酒 其婦執盞膝行 致禮盡誠 然後傳其所秘飄風等三曲 安長傳其子克相-克宗 克宗制七曲 克宗之後 以琴自業者非一二 所製音曲有二調 二平調 二羽調 共一百八十七曲 其餘聲遺曲 流傳可記者無幾 餘悉散逸 不得具載.

 玉寶高所製三十曲 上院曲一 中院曲一 下院曲一 南海曲二 曲一 老人曲七 竹庵曲二 玄合曲一 春朝曲一 秋夕曲一 五沙息曲一 鴛鴦曲一 遠岵曲六 比目曲一 入實相曲一 幽谷淸聲曲一 降天聲曲一 克宗所製七曲 今亡.

加耶琴   亦法中國樂部箏而爲之 風俗通曰 箏秦聲也 釋名曰 箏施絃高 箏箏然 幷梁二州箏形如瑟 傅玄曰 上圓 象天 下平 象地 中空 准六合絃柱 擬十二月 斯乃仁智之器 阮瑀曰 箏長六尺 以應律數 絃有十二 象四時 柱高三守 象三才 加耶琴雖與箏制度小異 而大槪似之 羅古記云 加耶國嘉實王見唐之樂器而造之 王以謂諸國方言各異聲音 豈可一哉 乃命樂師省熱縣人于勒造十二曲 後于勒以其國將亂樂器投新羅眞興王 王受之安置國原 乃遣大奈麻注知-階古 大舍萬德傳其業 三人旣傳十一曲 相謂曰 此繁且淫 不可以爲雅正 遂約爲五曲 于勒始聞焉而怒 及聽其五種之音 流淚歎曰 樂而不流 哀而不悲 可謂正也爾 其奏之王前 王聞之大悅 諫臣獻議 加耶亡國之音 不足取也 王曰 加耶王淫亂自滅 樂何罪乎 蓋聖人制樂 緣人情以爲樽節 國之理亂不由音調 遂行之以爲大樂 加耶琴有二調 一河臨調 竹調 共一百八十五曲.

于勒所製十二曲 一曰下加羅都 二曰上加羅都 三曰寶伎 四曰達已 五曰思勿 六曰勿慧 七曰下奇物 八曰師子伎 九曰居烈 十曰沙八兮 十一曰爾 十二曰上奇物 泥文所製三曲 一曰烏 二曰鼠 三曰鵡.(字未詳)

琵琶  風俗通曰 近代樂家所作 不知所起 長三尺五寸 法天--人與五行 四絃象四時也 釋名曰 琵琶本胡中馬上所鼓 推手前曰琵 引手却曰琶 因以爲名 鄕琵琶與唐制度大同而少異 亦始於新羅 但不知何人所造 其音有三調 一宮調 二七賢調 三鳳皇調 共二百一十二曲.

三竹  亦模倣唐笛而爲之者也 風俗通曰 笛漢武帝時丘仲所作也 又安宋玉有笛賦 玉在漢前 恐此說非也 馬融云 近代雙笛從羌起 又笛滌也 所以滌 -穢而納之於雅正也 長一尺 四十七孔 鄕三竹 此亦起於新羅 不知何人所作 古記云 神女( 當作文 見遺事)王時 東海中忽有一小山 形如龜頭 其上有一竿竹 晝分爲二 夜合爲一 王使斫之作笛 名萬波息 雖有此說 怪不可信 三竹笛有七調 一平調 二黃鐘調 三二雅調 四越調 五船涉調 六出調 七俊調 三百二十四曲 二百四十五曲 二百九十八曲.

會樂及辛熱樂 儒理王時作也 突阿樂 脫解王時作也 枝兒樂 婆娑王時作也 思內(一作詩惱) 奈解王時作也 奈密王時作也 憂息樂訥祇王時作也 慈悲王時人百結先生作也 竿引 智大路王時人川上郁皆子作也 美知樂 法興王時作也 徒領歌 眞興王時作也 捺絃引 眞平王時人淡水作也 思內奇物樂 原郞徒作也 內知 日上郡樂也 白實 押梁郡樂也 德思內 河西郡樂也 石南思內 道同伐郡樂也 祀中 郡樂也 此皆鄕人喜樂之所由作也 而聲器之數 歌舞之容 不傳於後世 但古記云 政明王九年 幸新村 奏樂 監六人尺二人 舞尺一人 下辛熱舞 監四人 琴尺一人 舞尺二人 歌尺三人 思內舞 監三人 琴尺一人 舞尺二人 歌尺二人 韓岐舞 監三人 琴尺一人 舞尺二人 上辛熱舞 監三人 琴尺一人 舞尺二人 歌尺二人 小京舞 監三人 琴尺一人 舞尺一人 歌尺三人 美知舞 監四人 琴尺一人 舞尺二人 哀莊王八年 奏樂 始奏思內琴 舞尺四人靑衣 琴尺一人赤衣 歌尺五人彩衣 繡扇竝金縷帶 次奏琴舞 舞尺赤衣 琴尺靑衣 如此而己 則不可言其詳也 羅時樂工皆謂之尺 崔致遠詩 有鄕樂雜詠五首 今錄于此  金丸  廻身掉臂弄金丸 月轉星浮滿眼看 縱有宜僚那勝此  定知鯨海息波瀾  月顚 肩高項縮髮崔嵬 攘臂群儒鬪酒盃 聽得歌聲人盡笑 夜頭旗幟曉頭催 大面  黃金面色是其人 手抱珠鞭役鬼神 疾步徐呈雅舞 宛如丹鳳舞堯春 束毒  蓬頭藍面異人間 押隊來庭學舞鸞 打鼓冬冬風瑟瑟 南奔北躍也無端 遠涉流沙萬里來 毛衣破盡着塵埃 搖頭掉尾馴仁德( 作雄)氣寧同百獸才. 高句麗樂  通典云 樂工人紫羅帽 飾以鳥羽 黃大袖 紫羅帶 大口袴 赤皮 五色緇繩 舞者四人 於後 以降抹額 飾以金 二人黃裙 赤黃袴 二人赤黃裙 極長其 烏皮 雙雙倂立而舞 樂用箏一箏一 篠一 篠一 琵琶一 五絃一 笛一 笙一 橫笛一 簫一 필률 필률 桃皮필률 腰鼓一 齊鼓一 擔鼓一 唄一 大唐武太后時尙二十五曲 今唯能習一曲 衣服亦衰敗 失其本風 冊府元龜云 樂有五絃琴 -필률-橫吹--鼓之屬 吹蘆以和曲.

百濟樂  通典云 百濟樂 中宗之代工人死散 開元中岐王範爲太常卿 復奏置之 是以音伎多闕 舞者二人 紫大 章甫冠 皮服 樂之存者 --桃皮필률- 樂器之屬多同於內地 北史云 有鼓角---竿--笛之樂.

 

반응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