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역사/국사 65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38편

三國史記 券 第三十八 雜志 第七 職官 上 新羅官號 因時沿革 不同其名言 唐夷相雜 其曰侍中.郞中等者 皆唐官名 其義若可考 曰伊伐찬-伊찬等者 皆夷言 不知所以言之之意 當初之施設 必也職有常守 位有定員 所以辦其尊卑 待其人才之大小 世久文記缺落 不可得핵考而周詳 觀其第二南解王 以國事委任大臣 謂之大輔 弟三儒理王設位十七等 自是之後 其名目繁多 今採其可考者 以著于篇 大輔 南解王七年 以脫解爲之 儒理王九年置十七等 一曰伊伐찬(或云伊罰干 或云于伐찬 或云角干 或云角粲 或云舒發翰 或云舒弗한) 二曰伊尺찬(或云伊찬) 三曰잡찬(或云잡判 或云蘇判) 四曰波珍찬(或云海干 或云破彌干) 五曰大阿찬 從此至伊伐찬 唯眞骨受之 他宗則否 六曰阿찬(或云阿尺干 或云阿粲) 自重阿찬至四重阿찬 七曰一吉찬(或云乙吉干) 八曰沙찬(或云薩찬 或云沙돌干) 九曰級伐찬(或云級찬 或云..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37편

三國史記 卷 第三十七 雜志 第六( 地理 四 高句麗 百濟) 高句麗 按通典云 朱蒙以漢建昭二年 自北扶餘東南行 渡晋述水 至紇升骨城居焉 號曰句麗 以高爲氏 古記云 朱蒙自扶餘逃難至卒本 則紇升骨城 卒本似一處也 漢書志云 遼東郡 距洛陽三千六百里 屬縣有無慮 則周禮北鎭醫巫閭山也 大遼於其下置醫州 玄도郡 距洛陽東北四千里 所屬三縣 高句麗是其一焉 則所謂朱蒙所都紇升骨城-卒本者 蓋漢玄도郡之界 大遼國東京之西 漢志所謂玄도屬縣高句麗是歟 昔大遼未亡時遼帝在燕京 則吾人朝聘者 過東京涉遼水 一兩日行至醫州 以向燕계 故知其然也 自朱蒙立都紇升骨城 歷四十年 孺留王二十二年 移都國內城(或云尉邦巖城 或云不而城) 按漢書 樂浪郡屬縣有不而 又總章二年 英國公李勣奉칙 以高句麗諸城置都督府及州縣 自錄云 鴨록以北已降城十一 其一國內城 從平壤至此十七驛 則此城亦在北朝境內 但不知其何..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36편

三國史記 卷 第三十六 雜志 第五 地理 三 熊州 本百濟舊道 唐高宗遣蘇定方平之 置熊津都督府 羅文武王取其地有之 神文王改爲熊川州 置都督 景德王十六年 改名熊州 今公州 領縣二 尼山縣 本百濟熱也山縣 景德王改名 今因之 淸音縣 本百濟伐音支縣 景德王改名 今新豊縣.西原京 神文王五年 初置西原小京 景德王改名西原京 今淸州.大麓郡 本百濟大木岳郡 景德王改名 今木州 領縣二 馴雉縣 本百濟甘買縣 景德王改名 今豊歲縣 金池縣 本百濟仇知縣 景德王改名 今全義縣.嘉林郡 本百濟嘉林郡 景德王改加爲嘉 今因之 領縣二 馬山縣 本百濟縣 景德王改州郡名 及今竝因之 翰山縣 本百濟大山縣 景德王改名 今鴻山縣.西林郡 本百濟舌林郡 景德王改名 今因之 領縣二 藍浦縣 本百濟寺浦縣 景德王改名 今因之 庇仁縣 本百濟比衆縣 景德王改名 今因之.伊山郡 本百濟馬尸山郡 景德王改名 今因之 ..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35편

三國史記 卷 第三十五 雜志 第四 地理二 漢州 本高句麗漢山郡 新羅取之 景德王改爲漢州 今廣州 領縣二 黃武縣 本高句麗南川縣 新羅幷之 眞興王爲州置郡主 景德王改名 今利川縣 巨黍縣 本高句麗駒城縣 景德王改名 今龍駒縣. 中原京 本高句麗國原城 新羅平之 眞興王置小京 文武王時築城 周二千五百九十二步 景德王改爲中原京 今忠州. 槐壤郡 本高句麗仍斤內郡 景德王改名 今槐州. 소(一作소)川郡 本高句麗述川郡 景德王改名 今川寧郡 領縣二 黃驍縣 本高句麗骨乃斤縣 景德王改名 今黃驪縣 濱陽縣 本高句麗楊根縣 景德王改名 今復故. 黑壤郡(一云黃壤郡) 本高句麗今勿奴郡 景德王改名 今鎭州 領縣二 都西縣 本高句麗道西縣 景德王改名 今道安縣 陰城縣 本高句麗仍忽縣 景德王改名 今因之. 介山郡 本高句麗皆次山郡 景德王改名 今竹州 領縣一 陰竹縣 本高句麗奴音竹縣 景德王改名..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34편

三國史記 卷 第三十四 雜志 第三 地理一 新羅彊界 古傳記不同 杜佑通典云 其先本辰韓種 其國左百濟高麗二國東南 東濱大海 劉煦(當作구)唐書云 東南俱限大海 宋祁新書云 東南日本 西百濟 北高麗 南濱海 賈耽四夷述曰 辰韓在馬韓東 東抵海 北與濊接 新羅崔致遠曰 馬韓則高麗 卞韓則百濟 辰韓則新羅也 此諸說可謂近似焉 若新舊唐書皆云 卞韓苗裔在樂浪之地 新書又云 東距長人 長人者人長三丈 鋸牙鉤爪 搏人以食 新羅常屯弩士數千守之 此皆傳聞懸說 非實錄也 按兩漢志 樂浪郡距洛陽東北五千里 注曰 屬幽州 故朝鮮國也 則似與계林地分隔絶 又相傳 東海絶島上有大人國 而人無見者 豈有弩士守之者 今按新羅始祖赫居世 前漢五鳳元年甲子 開國 王都長三千七十五步 廣三千一十八步 三十五里 六部 國號曰徐耶伐 或云斯羅 或云斯盧 或云新羅 脫解王九年 始林有계怪 更名계林 因以爲國號 基臨王十年 ..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33편

三國史記 卷 第三十三 雜志 第二 色服 車騎 器用 屋舍 色服 新羅之初 衣服之制 不可考色 至第二十三葉法興王 始定六部人服色 尊卑之制 猶是夷俗 至眞德在位二年 金春秋入唐 請襲唐儀 玄(當作太)宗皇帝詔可之 兼賜衣帶 遂還來施行 以夷易華 文武王在位四年 又革婦人之服 自此已後 衣冠同於中國. 我太祖受命 凡國家法度 多因羅舊 則至今朝廷士女之衣裳 蓋亦春秋請來之遺制歟 臣三奉使上國 一行衣冠與宋人無異 嘗入朝尙早 立紫宸殿門 一閤門員來問 何者是高麗人使 應曰 我是 則笑而去 又宋使臣劉逵-吳拭 來聘在館 宴次見鄕粧倡女 召來上陛 指闊袖衣-色絲帶-大裙 嘆曰 此皆三代之服 不擬尙行於此 知今之婦人禮服 蓋亦唐之舊歟 新羅年代綿遠 文史缺落 其制不可루數 但粗記其可見云爾 法興王制 自太大角干至大阿餐紫衣 阿餐至級餐緋衣 竝牙笏 大奈麻-麻靑衣 大舍至先沮知黃衣. 伊飡·잡飡..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32편

29~31편 연표는 생략 三國史記 卷 第三十二 雜志 第一 祭祀 樂 祭祀 按新羅宗廟之制 第二代南解王三年春 始立始祖赫居世廟 四時祭之 以親妹阿老主祭 第二十二代智證王 於始祖誕降之地奈乙 創立神宮以享之 至第三十六代惠恭王 始定五廟 以味鄒王爲金姓始祖 以太宗大王-文武大王平百濟-高句麗有大功德 竝爲世世不毁之宗 兼親廟二爲五廟 至第三十七代宣德王 立社稷檀 又見於祀典 皆境內山川 而不及天地者 蓋以王制曰 天子七廟 諸侯五廟 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 又曰 天子祭天地天下名山大川 諸侯祭社稷 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是故 不敢越禮而行之者歟 然其檀堂之高下-유門之內外-次位之尊卑-陳設登降之節 尊爵-변豆-牲牢-冊祝之禮 不可得而推也 但粗記其大略云爾. 一年六祭五廟 謂正月二日-五日-五月五日-七月上旬-八月一日-十五日 十二月寅日 新城北門祭八착(사) 豊年用大牢 凶年用小牢 ..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28편

三國史記 卷 第二十八 百濟本紀 第六 義慈王 義慈王 武王之元子 雄勇有膽決 武王在位三十三年立爲太子 事親以孝 與兄弟以友 時號海東曾子 武王薨 太子嗣位 太宗遣祠部郞中鄭文表 冊命爲桂國帶方郡王百濟王 秋八月 遣使入唐表謝 兼獻方物. 二年 春正月 遣使入唐朝貢 二月 王巡撫州郡 慮因除死罪皆原之 秋七月 王親帥兵侵新羅 下선후等四十餘城 八月 遣將軍允忠領兵一萬 攻新羅大耶城 城主品釋與妻子出降 允忠盡殺之 斬其首傳之王都 生獲男女一萬餘人 分居國西州縣 留兵守其城 王賞允忠功 馬二十匹 穀一千石. 三年 春正月 遣使入唐朝貢 冬十一月 王與高句麗和親 謀欲取新羅黨項城 以塞入朝之路 遂發兵攻之 羅王德曼遣使請救於唐 王聞之罷兵. 四年 春正月 遣使入唐朝貢 太宗遣司農丞相里玄奬 告諭兩國 王奉表陳謝 立王子隆爲太子 大지 秋九月 新羅將軍庾信 領軍來侵取七城. 五年 夏五月 ..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27편

三國史記 卷 第二十七 百濟本紀 第五(威德王 惠王 法王 武王) 威德王 諱昌 聖王之元子也 聖王在位三十二年薨 繼位. 元年 冬十月 高句麗大擧兵來攻熊川城 敗륙而歸. 六年 夏五月丙辰朔 日有食之. 八年 秋九月 遣兵侵掠新羅邊境 羅兵出擊敗之 死者一千餘人. 十四年 秋九月 遣使入陳朝貢. 十七年 高齊後主拜王 爲使持節侍中車騎大將軍帶方郡公百濟王. 十八年 高齊後主又以王 爲使持節都督東靑州諸軍事東靑州刺史. 十九年 遣使入齊朝貢 秋九月庚子朔 日有食之. 二十四年 秋九月 遣使入陳朝貢 冬十月 侵新羅西邊州郡 新羅伊찬世宗帥兵擊破之 十一月 遣使入宇文周朝貢. 二十五年 遣使入宇文周朝貢. 二十六年 冬十月 長星竟天 二十日而滅 地震. 二十八年 王遣使入隋朝貢 隋高祖詔拜王 爲上開府儀同三司帶方郡公. 二十九年 春正月 遣使入隋朝貢. 三十一年 冬十一月 遣使入陳朝貢. ..

역사/국사 2010.06.30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원본 – 제 26편

三國史記 卷 第二十六 百濟本紀 第四(文周王 三斤王 東城王 武寧王 聖王) 文周王(或作汶洲) 蓋鹵王之子也 初비有王薨 蓋鹵嗣位 文周輔之 位至上佐平 蓋鹵在位三十一年 高句麗來侵圍漢城 蓋鹵영城自固 使文周求救於新羅 得兵一萬廻 麗兵雖退 城破王死 遂卽位 性柔不斷 而亦愛民 百姓愛之 冬十月 移都於熊津. 二年 春二月 修葺大豆山城 移漢北民戶 三月 遣使朝宋 高句麗塞路 不達而還 夏四月 耽羅國獻方物 王喜 拜使者爲恩率 秋八月 拜解仇爲兵官佐平. 三年 春二月 重修宮室 夏四月 拜王弟昆支爲內臣佐平 封長子三斤爲太子 五月 黑龍見熊津 秋七月 內臣佐平昆支卒. 四年 秋八月 兵官佐平解仇 擅權亂法 有無君之心 王不能制 九月 王出獵宿於外 海仇使절害之 遂薨.(四年 恐是衍文 據年表在位不過三年) 三斤王(或云壬乞) 文周王之長子 王薨 繼位 年十三歲 軍國政事一切委於佐..

역사/국사 2010.06.30
반응형